把子女放第一位的家庭,多半是悲剧!

父母之爱可以理解为“目送”孩子慢慢长大成人,可很多父母化成了“押送”,他们把子女架上爱与希望的高台,一旦跌落,就是整个家庭建构的轰塌。

某种程度上看,把子女放在家庭第一位的父母,像极了穷途末路的赌徒。他们把所有宝押在唯一赌注上。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了。

有种很流行的道德绑架是:爸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,你就应该怎样怎样。

但有没有一种可能,除了子女,他们的人生,其实没有更优的献身对象了。

《中国青年报》曾有统计,说安徽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已经超过学生的一半。

原来有相当一部分父母,是在用自己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。那淌着汗水的眉头,笑出褶子的面容,透露着一种将自我全盘交付的悲壮。

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,多半是对自己不满意。

自己希望破灭,于是将重任寄托给下一代。孩子变成了生活的所有,他们却也乐在其中。

可是作为子女,也会希望父母有自己的人生。

心理学者武志红谈“家庭中最重要的不应是亲子关系,而是夫妻关系”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。个体生活的完整和成功,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
把子女放第一位,本来只是家庭模式的一种选择,却被约定俗成为标准答案,实在可悲。

而被置于首位的子女,也着实有些高处不胜寒的感伤。他们多半承担了父母过高的期望,被强加了父母的梦想。

去年一月,深圳有个15岁少年自杀的新闻。他最后在作文里的文字令人至今印象深刻:“从前,我是个非常听父母话的孩子,但时光飞逝,他们给我的爱我开始觉得沉了,想去推开,但我每每用力,换来的是更多沉重。”

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,事实是,很多子女受不起这份被捧得太高、压得太死的爱。

1岁会写字,2岁识千字,魏永康本是名噪一时的神童。为弥补自己当年没高考的遗憾,母亲从他8岁起就下岗专职照料。穿衣洗脸只是平常,牙膏要挤好送到手里,米饭要亲自喂到嘴里。

17岁,魏永康考上大学。3年后,他被大学劝退。因为他离开了母亲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得知此事的母亲翻脸了,她指着中科院的大楼,让儿子跳下去。

如今,魏永康早已泯然众人,娶妻生子,过起了平凡生活。别人问起这个昔日令她骄傲的儿子,母亲总是避而不答。

因为一直被放在首位小心呵护,所以从小到大不敢有丝毫松懈。父母哀怨的叹息会反复提醒你,没有退路了,没有退路了。

可这世间事物无论好坏,有了尺度和分寸才算美好,爱也是。太香会闷,太甜会齁。

父母会教“你长大应该……”,慢慢孩子也懂了“长大了我应该……”

可这样的亲子关系,未免太流于形式。难懂的是,自己到底是真爱父母,还是在欠债还钱?

“为孩子付出一切”,一直是中国式家庭的一种悖论。

但这种付出往往会演变为孩子的沉重负担,最终损害亲子关系。

一对孤注一掷的父母,一生在“放贷”和“赌博”中放逐,何处是自我?

一个负“债”累累的孩子,一生在报恩和偿还中度过,何尝能快乐?

许多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的父母,都是源于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意,于是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夙愿。一个孩子如果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,该有多悲哀。

上一篇
下一篇